1. 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 架要不贪不欠,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过;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不欠,适中才是。
赵堡秘传的《七疾》诀中说:“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这一语道破了赵堡太极拳推手和走架的真谛,研究赵堡太极拳推手的人必须从中去寻找奥秘。
人的身体是有重心,有中心线的,要使身体平衡,不失势,必须注意使自己重心所在的范围内移动,或上移、下移,或前移、后移,或左移、右移等。如果超出 了一定范围,就叫“失重”,身体一“失重”,就给对方有可乘之机。人的高、矮、大、小、胖、瘦不一样,重心难以说明在哪一点,只有自己在练习中体会才能掌 握。而不贪不欠的原则是检验自己失不失衡的一个外形标准。比如手超出脚尖以外,肘超出膝外,身就自然前移,重心就会随着前移。在运转接劲中,对方不用多大 力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引斜,重心就不稳,对方找到了发放的最好机会。又如,自己的身、手已后收,而脚还在原来的位置不动,这就欠。一欠重心已失中,别人乘势 向前加劲,自己会后仰。贪与欠成了自己失败的条件,而给对方造成了胜利的条件。贪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词,贪心,想占人家便宜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而欠了人的东 西,终是要偿还的,两种结果都是使自己背,别人顺。
赵堡太极拳把不贪不欠作为一条推手的原则,是要求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合理安排,适中对待。适中、合理,那么转换能自如,前进后退,左进右退,右进左退,全身一致。这就是给对方一种无隙可乘的外形形象,对方就不敢轻举妄动。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拳论中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天远机论》中说:“手起脚要落,足落手要起”,“身要攻人,步要过人”。《高手武技论》中说:“夫拳 勇气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尢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 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手奠敌矣。”在《手法五要及步法》中说:“打法先上法,手足齐到方为真,身似游龙,似烈炮,遇好似火烧身。起无形, 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消息全凭后腿蹬。进退旋转要灵活,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去散,雨打灰尘净,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
以上拳论,就充分说明推手时必须做到身动手随,手进身进,周身合一,不贪不欠。与人推手,遇化发,浑身上下做到外三合,才能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有所成。
外三合是外形上的要求,要做以外三合必须做到内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不能弧立看待,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事物 与事物之间呈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做到外三合,必须明内三合。内三合做到了自然会带动外形,做到外三合。如果心不知,意不明,手脚、肘膝、肩胯就不会按思想 指挥去完成外三合。反过来,手脚、肘膝、肩胯不合,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也不可能做到相合。他们互为因果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内三合比外三合更难做到。外三合是外形,往往为人们上眼就看出,内三合含于内不显于外,往往不易觉察。学者先求形似,后求神明,形神合一则浑身无间隙,遇敌制敌就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开无不开,一合无不合,到这境界,推手技艺可臻成熟。
2. 三节知进退
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科学地、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三节,在粘走、运化、缠绕、绞转中充分利用三节各自的作用使自己获胜。赵保太极拳拳论中有许多明三节的理 论要求。古传秘诀中有“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的论述,讲清了明三节在走架推手中的重要性。
赵堡太极拳拳论:人身自头至脚为一大节,各节均可以一分为三,人身体可分无数个三节,赵保秘传的《十法》诀中对三节是这样论述的:“人之一身而言,手 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也各有三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 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总不外梢起、中随、根追之理。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所要贵明 也。”这里讲了大的三节,还有无数个小三节。头有三节,为额、鼻、口。脚手均可分为三节,手的三节:指为梢节、常为中节、腕为根节。脚的三节:脚趾为梢 节,脚背、掌为中节,脚跟为根节。手指又可分为三节,手指前节为梢节,中段为中节,近指根这段为根节。脚趾也然。全身的三节分得细能自如运用,就能在推手 中做到击中节则首尾应,击首者尾应,击尾者首应。这样在推手中就能较好地化解对方的劲力而顺势应击。比如,对方制我臂三节中的肘,我给对方肘,以手出击, 对方制我梢节中的手,我以肘、肩出击;这样三节相应,配合身法则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手奏效。
上节不明即无依无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批判要“明”。头是人的大脑所在,是人体的司令部,一切命令由头发布,全身的进退转换必须由大脑这个司令部指挥。心意一动,却全身各部分因敌变化,所以对头部的要求必须明,不能糊涂。
但如何做到三节互相接应?如何在推手中遇劲走劲,化背为顺,达到化则打,打即化,粘即是走,走则是粘呢?
我们从实际手法中的表现探讨它的大批量。比如设自己被对方双手按住肘腕,对方平衡用力加于我腕肘上前按,我遇力即配合身法手前臂放他前来,从一旁走 过,即过肩靠对方的胸部。这是中节、梢节被击,根节接应,一走即粘,一化即打。再设对方双手按我左手腕肘,我发现对方用力不平衡,对我肘部用力大,对我腕 部用力小,我即中节肘部顺其势转化,以梢节手随转前击。当然,肩、身其倔部位要齐进,这就是三节连环化解还击。这过程完全符合力学的道理,符合借力打人的 太极道理。我肘部着人力,即把对方的力的一部分转移到我手上,对方已隐入落境,我借到对方的力,能及时还击到对方身上。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三节化发的例 子,由此推之,当人在自己身上的其他部位用力,我都从实际出发,以这种原理来进行实际操作化打。
赵堡太极拳的三节要明,就是要处处懂得运用三节应敌。当然,这其中要配合用各种劲别,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处理。如果以为这是很容易做到,简单化地看 待,不用心去揣摩,这就错了。因为在对敌中,形势千变万化,目不暇接,非得上节“头”保持清醒,同时要有一定的懂劲功夫,经过一定的实际训练,才能得心应 手。
运用三节的原理去应敌,会产生一个良性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对手浑身都是手,全身各部位都能引、化、拿、发,自己无从入手。
高明的太极拳家浑身都是手,不是指有无数的手,而是指他身体处处都能配合成一个整体,在触点处即能引化拿发。
比如,对方以手拿我肘,我的肘柔化,即以另一手按住其连着我肘的手或手指部位,旋转肘手,对方即被拿住,这是我手与肘的配合。这时,手是手,肘也是 手。对方用一手按住我肩,我肩部柔化,以另一手按住我肩上的他手,旋转动,对方即被我拿住,此时我的肩也是手。我以胸腹助配合手臂拿人,此时我胸、腹、肋 部也是手。肩、肘、胸、肋等部位当然不是手,表面上看,它们起不到拿人的作用,但一旦全身配合就能协助拿人,起到的作用与手的作用一样,所以让人感到对方 浑身都是手。
赵堡太极拳要求练习太极推手的人能充分地利用三节,做到自己周身能引化拿发,这是它的独特的地方。这是赵保在极拳有记载以来珍重自己的练习法,不被外人同化的原则之一。
3. 小圈克大圈
赵保太极拳练拳架和推主要求走圈要圆。动作的圆尽量完整。初学练时画大圈,熟练时走小圈,做到极小圆圈,在推手中讲究小圈克大圈。
初练赵保太极拳和推手时,要求手脚的动作要大圈圆转,以手脚的大圈圆转带动丹田的转动,牵动腹胸部,使气畅通,此时一般要求练低架子。大圈圆转使自己逐渐形成走圆习惯,圈走圆了,再慢慢使圈变小。
以走圈为特点的赵堡太极拳行功走架和推手时人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为什么小圈能克大圈呢?
首先双方粘着时,接着方在粘着处顺对方力旋成圈。这种圈是下盘感应产生气力,而传到腰,此时腰胯分为两大节,胯松下沉,腰以上关节上拔,腰的力经过肩 臂传到与对方接触处。以腰带全身转圈,催动触点转圈,不单是触点处孤立的转圈。全身各部位都在转圈,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劲在触点处发动,一转圈即把 对方的力走化,并接前前击,基本上是半圈走化,半圈前击,沿一圈的切线方向前击。对方由于先动,身体处于僵硬状态,使自己让人得实,被发放出去。所以一动 全身都是圈,如僵直,触到别人,遇上来力不知圆转,就会被人得着,这时是力大打力小。赵堡太极拳要求走圈,熟练地转圈,这是一种打基础的训练,圈未走圈, 甚至有直来直去的现象是不符合赵堡太极拳走架与推手要求的。
其次,各种圈转动的方向和形状是怎样的呢?
单搭手推法和双搭手推法及散手技击得着时的推法、转圈者不一样。单搭手推法画圈时,由腰带动,手与对方的触处,圈的顺与逆是与腰的顺与逆是一致的。腰的圈 小而手的圈大,同时肩、胯、膝等部位旋转的圈也基本一致。但当双方粘着时,身、手、肩、胯都有所粘着的时候,圈转的顺、逆、斜、正、平、大、小、立就出现 不致的情况。以“腰步”这一式发为例,我以脚扣住对方右脚,膝看住对方膝,左手与对方相粘,对方双手拿我左腕肘,我右手按住对方的肘,这时对方用力撅我左 臂,我左臂顺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化其力。这是一个向我左后的斜圈。腰胯向前转一立圆击其腰胯,是向左前行动。膝盖处管住对方膝盖处向右正前方伺机顺或逆转 圈,而化解对方撅力顺势向左后或左前出击。这些圈有立、有斜、有平、有正、方向不一,不是所有圈转的方向都一致。这就要求发放者手、眼、身、法、步密切配 合,全身各部位都顺势转圈而去,互相呼应,合得一力,把对方根雄起,然后将对方发放出去。圈的大小正斜顺逆不可教条对待,一切从得机得势出发,不从主观意 想出发。常见的推手毛病只知道触点处转圈,不知道腰、胯、膝等处均要配合圈化。上盘是死步,不知虚实转换,全身圈就不顺遂,易迟滞,被人制或发人不得力。
为什么小圈能克大圈呢?人们知道圆圈是以一点为圆心,以半径为长画弧而成的。半径小,圈即小,半径大,圈大。大圈的周长比小圈的周长长,小圈转化是走 一条短的线路,圈小转换的动作小,能很快地将对方的力引到对方身上,加上自己发出的力,对方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打击而仆跌。时间少线路短,对方往往来不 及走化,也就是说对方已失走走化的机会,接关便是失败。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这当中有各种因素的配合,不能简单地说小圈就能克大圈,别人用大圈我用小圈即 胜。这一切都要看双方的实力,一方功力大、技巧高小圈大圈都能克另一方的任何形状的圈。
这晨再说说赵堡太极拳的脚、膝、腿的圈。赵堡太极拳用下肢使圈化打别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架子中,就可以寻到各种各样的腿法。赵堡太极拳的腿脚在进退、 左右移步时都是走圈的,绝不是直提、直去、直踩、直踏、直踢、直蹬的。脚的圈与手臂的圈配合,上下齐发,使对方栽跌。脚的动作有勾、摆、蹬、撩、缠、铲、 挑、壁、挂等都是以脚画圈。在推手时,脚圈使人防不胜防,着者立即断根摔倒。随着时代的变化,一般的研习推手用脚的已很少,就是比赛也规定打击的部位,脚 法难以在攻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不表现出来不等于不存在,赵堡太极拳的腿脚使圈法在推手中有它的独特微妙之处。学者不可不详细体会。
4. 要啥给啥(舍己从人)
练赵堡太极拳的人,世代流传一句话,就是在推手对抗中对方要啥给啥,这是一种用生活和语言,形象化地说明推手的根本原理的典型说法。
要啥给啥符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的原则。在推手中,对方要用力推、拿、击我身上的某部位,我把这部位给对方,这里 的“给”是不反抗。不给就顶抗,给就顺随,让对方作用到这身上的力一瞬间化于无形,从我身上找不到着力的地方,如果认为“要啥给啥”仅仅是字面上的这样解 释那就错了。表面上看简单的东西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要哈给啥”是一种高深的推手应敌方法。里面有如何给,又如何从对方身上拿回来的深奥道理。如果单 纯地“给”那是一种幼稚的做法。这“给”里就会引进落空,但对方落空后,还有我自己的“合即出”的过程。这里面的化发、防攻、吞吐、柔刚、开合往往是掘笔 不能一一叙述得清楚的。很多太极名家都苦于只能从手上、身上表现出来,但说不出来。
复杂的东西往往也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这种表现挂一漏万,也许能说明一些基本道理。
如何做到“要啥给啥”呢?“要啥给啥”有什么作用呢?要啥给啥要顺人之势,松开别人“要”的地方,让那个地方随人动而转,使对方的力在一瞬间转移了方向,在这一瞬间可以产生以下几效应:
第一, 能给对方一个错觉,他以为已经触到对方,抓住对方,或击中对方了。这种错觉造成对方心理上的警惕性放松或已丧失,而自己能在对方受这种错觉迷惑的时候,获得了反击的时间与机会。这种机会瞬间即至也瞬间即逝,能抓住这机会,就有连防带打的取胜把握。
第二, 能延长判断对方情况的时间。在给的过程中自己能把对方来力的大小、轻重、方向、方位、速度、快慢、虚实等“情报”反映到脑子里,及时作出决策,寻找出对付 的办法。在兵法中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这个“侦察”的全过程包括在触处的听劲、,听出劲来,顺对方的劲,引空对方的劲,这个侦察的到此才结束。如果顶了, 就缺了这过程,就不完整,就不符合太极拳的道理。
第三, 由第二方面得到在这一瞬间是借力打人的最好时机,是决定自己进退的最好时机,是开展各种手法进攻对方的最好时机。
如果从字面上说,要啥给啥,就是你要的东西我给你了,事情到此完结了,那么,太极就不成为数百年来威震天下的拳术了;那么,它也就不可能显出它的技击 长处和特点了。“要啥给啥”以后即把对方的力借到手,加上自己的力顺势反击,在对方的劲被自己引净后,对方丧失了进攻和反抗能力的一刹那间将对方发放出 去。对方也就在措手不及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跌出仆倒。这就是要啥给啥、走圈击人、借力发人的全部过程。
客观实际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经过人的大脑加工以后,很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不见。过去书中的那种“说时迟,那时快”的说法,在这里完全适合,对这一瞬 间发生的事情难以用口笔把它描述清楚,以上的说法是大概而已。这中间的力学道理,经过长时间训练的人体所产生的奇篁功能以及天衣无缝地与对方的身上发出的 力吻合成一体,有时人的体无法认识清楚。笔者也只是根据初中出现的现象作简略的描述罢了。
第四, 达到了以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一般人武术是大力打小力,但在这要啥给啥的一瞬间,就能有违反常规认识,实现小力打大力。小力打大力就是以四两拨 千斤,这一带夸张钯彩的形容词在这晨是一句符合太极道理的准确用词。人的形体是不可变动的,但掌握了太极拳要啥给啥的技巧后能增强一个人自信心,特别是轻 量级体重的人,有熟练的太极拳功夫在身,就会去掉自卑感,就敢与大个子较量。在中国太极拳史上不乏以小力打大力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前,赵堡太极拳传人郑伯 英在开封打擂,碰到一个强手,这位强手是山东大汉,个子比他高大。据说掌可碎石,一拳能击出上千斤的力。郑伯英以架子中的倒撵猴与野马分鬃粘连柔化,以四 两拨千斤之法,把对方打下擂台,勇夺冠军。
要啥给啥,舍己从人,这在手臂上、肩上容易表现出来,在脚、膝、腿上也一样能表现出来,比如对方以脚勾我脚,想使我脚上断根,我在他脚触到我脚的一侧 用力时,我即随他力点方向转圈,顺势以倒撵猴的脚法摆他的脚,则他脚的勾力通过我脚的旋转还击到他的脚上,他的脚反而不稳,而踉跄跌出。这是要啥给啥在脚 法上的表现,也是赵堡流传的“吃窝还饼”的实用技法。
赵堡太极拳推手的要求与其他流派的术极拳的推手要求有共同的地方,这里只突出叙述赵堡太极中突出的特点,其他相同的要领、要求就简略了。赵堡太极的推手中比较重视和较普遍地运用上述这些原理指导技击实践,故把它们抽出来重点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