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图个自在,没得到自在,就还没有真正得到拳之三昧。
学拳从做学生开始,但不要从做奴隶开始。学形一定要模仿,模仿就要有模子,老师就是模子。现在我们有条件,还可以以很多拳家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做模子。照模出具、照虎画猫是必然过程。但太极拳不是复制生产的流水线产品,要能很快跳出模仿阶段,进人到自主阶段。
拳家有奴性。有的人甚至一辈子练拳未能摆脱奴性,很多拳家有奴性而不自知。
拳家奴性表现有四:
1、亦步亦趋,成为老师的奴隶。对老师所教,不经过自己的消化,完全模仿。包括对前人的亦步亦趋。
2、生搬硬套,成为拳理的奴隶。对传统拳理拳法,没有深入领会真髓,只从字面、表面上去生硬套用、对照。前人说的不去深入思考对与不对,完全照搬,在练拳中完全生套。不管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机械地以拳理为标准。
3、循规蹈矩,成为拳架的奴隶。学成了拳架,也给自己背上了枷锁。不敢越拳架一步,手、眼、身、法、步,处处讲究拳架的固有模式,似乎是讲了规矩,其实为规矩所缚。
4、固步自封,此乃自己束缚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有了体会,有了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甚至是很珍贵的、很好的。但往往容易沉迷其中,沉迷于良好的感觉,沉迷于如获至宝的惊喜,不愿意、甚至不敢再往另外的境地去想、去探索,怕否定了自己的所获。于是就从此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转来转去。
首先要真正理解,太极拳是一种个性化的运动。这些“奴性"从根本上违反了太极拳“道法自然”的原则。太极拳的练习是要深层次地激发人的自然天性,而成了太极拳的“奴隶”危害极大,把精神逍遥的工具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纵观各大流派的太极拳,太极拳的规矩没有绝对的,都给了学者以很大的自由空间。学太极拳要学规矩,也要学每种太极拳的“自由度",在自由的空间中尽情徜徉。
宋代大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在论述学书法的模仿与自主时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这也可作为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参考,道理同一。强调“观之入神",这样才能“下笔时随人意”。
清代书法家宋彬臣在《书法约言》中也解说了模仿与自然的问题:“用力到沉著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模仿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拟,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也。”学太极观摩老师示范,也要“观之入神",而不能只是模拟其形,这样才能“以形传神”“乃造平淡",摆脱奴性。
“我的人极我做主"。不做拳奴,是太极拳走向自如之境的重要一步。

开合太极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