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为统帅、“气”为主导。
吴式太极拳练的是精神,即“用意”;是养气以至“行气”,不是一般的“用力”。精神、用意,是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的职能,而“气”是人体所固有的功能。
练太极拳要以“意”为统帅,以“气”为主导,肢体动作要服从“意”的指挥和“气”的运行,不能无意识的盲动,也不能盲目地憋气迸力。练拳时,既要提起精神,又要精神内涵,思想专一,意守拳式动作做法和套路动作过程,动中求静,以静驭动。排除一切杂念的干扰,并逐步使动作过程与腹式呼吸相协调,以至使呼碳吸氧的呼吸气与人体机能所固有的“元气”浑为一体,形松意紧,气沉丹田,随动作的屈伸、进退,周身气血畅通,渐至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这样做可以使脑细胞活动有序化,即可以使大脑皮层得到保护性的抑制,又可以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的调节平衡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各器官,是可以通过周围神经系统主动地进行调节平衡的。而内脏器官有所不同,它是在植物神经的“非随意功能”支配之下的。植物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这两种神经分布到同一脏器,所起的作用却相反。例如,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就是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对脏器起协调作用。气功资料表明,当有意识地调整呼吸时,呼气时,呼气中枢的兴奋能广泛传布到副交感神经;吸气时,吸气中枢的兴奋能广泛的扩散到交感神经。
因此,通过“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可以使脏器的活动更好的与运动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这不仅可以使运动系统的肌肉、骨骼、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使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和神经等系统的所有器官都能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从体育锻炼的意义上来说,无病的人,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提高健康水平;有病的人,通过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扶正祛邪”,使局部的病理变化能较快的修复,促进健康。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特别是精神紧张与不良情绪等心身失调有关的疾病,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病等病人,练太极拳得法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作为一项武术运动来讲,是培养“听劲”习练“内劲”的及其重要的方面。
练太极拳凡是能较快的收到显著成效的,都是依靠练拳时能够思想专一,肌肉放松,肢体动作与腹式呼吸相协调,较好的掌握以“意”为统帅,以“气”为主导的练法。
2、虚领顶劲、尾闾中正
虚领顶劲是指头部面容要正直,也就是指头部始终要与脊椎成一条直线,不可以任意摇头扭臀,以利在虚静中能提起精神。《十三势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就是指此而言。所谓“顶劲”不是用力向上挺,而是通过“神”贯于顶,即使头部面容正直,又不使颈项僵硬,而有虚静自然之意。“尾闾中正”就是指:不要任意扭摆臀部,破坏生理自然。脊柱各节椎管中的脊椎,上连颅腔里的脑,通过神经纤维,把周围神经、脊髓和脑联接成为整体,保证人体最高司令部的大脑可以指挥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调节平衡。所有练拳时通过“神贯于顶”的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使头部和脊背始终保持一条直线,对于提高练拳功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在保证重心中定的条件下,身体可以保持直立的直线,也可以保持向前或向左右倾斜的直线,这样才能符合在拳术中发挥劲力作用的原则。
3、涵胸拔背,气沉丹田
涵胸是一种背部平顺而微圆的自然状态,是神志清虚的一种体现,有助于沉气;拔背则有“气贴背”的意思。“涵胸拔背”与“气沉丹田”有密切联系。“丹田”位于脐下一寸半,太极拳里的“气沉丹田”,指的就是沉气于小腹部“丹田”穴中。这里所说的气,是指人体中的气,主要成分有三:先天的肾气,又称元气;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又称谷气;日常吸入的空气,又称清气,这三种气混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充养全身的作用。由于气的来源和生成成分不同,反映在人体内的功能作用不同,所以气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元气来自父母,有赖于后天营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要依赖三焦之道通达全身,具有激发和推动内脏一切器官组织发挥功能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与发育的原动力。由这三种主要成分派生出以下几种气分别为: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谷气结合而成真气,真气(又称正气)为生命的动力,是生命机能的总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气行于周身,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出于下焦,根源于肾,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管理毛孔的开放收缩,具有抗御外邪之功;宗气是总合水谷精微化生之气与吸入的空气合成,宗气形成于肺而聚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输分布的出发点。
练拳时通过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呼吸气也就自然地由粗而细、由浅入深,渐至形成腹式深呼吸。并由吸气时腹部微鼓,呼气时腹部微瘪的“顺呼吸”,逐步向深度发展,转化为吸气时小腹部微瘪,呼气时小腹部微鼓的“逆呼吸”。随着腹式深呼吸的这种深化过程,练拳时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等身法日益成熟,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全身重心下沉,下盘稳实,但这只是体会内气的初步。因此还须用意指引行气路线与拳式动作的屈伸、进退、开合、虚实相结合。一般是吸气时,气从小腹部下行,经会阴,抄尾闾上行,过命门,贴于背,敛入脊骨。呼气时,气一自胸腹下行,沉于丹田;一自夹脊上行,过肩骨禺,顺膀臂贯于劳宫。一吸一呼之间,任其自然地上通百会,下透涌泉。依此路线,吸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由伸转屈,由进转退,由实转虚的过程;呼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由由屈到伸,由退到进,由虚到实的过程,所以这也叫做“呼实吸虚”法。这在行气上体现为“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在拳式动作中体现为“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在走劲上体现为“意到即气到”、“气到即劲到”,既能使下盘稳实、重心中定,又能使周身松沉自如,圆转灵活。但这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以心行气”或叫做“以意领气”,渐至形成以大脑高级中枢神经为中心的条件反射,能自动地“以气运身”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有爱盲目的憋气迸力和主观的急躁冒进的习惯,而又改变不了,同这种练法是不相容的。
4、沉肩坠肘、松腰垂臀
沉和坠是一个意思,就是肩要下沉不上耸,肘也要下沉不上抬。松腰垂臀是指腰部不要凹陷,臀部不要外突,使腰椎与骶骨、尾骨保持正直。注意沉肩坠肘、松腰垂臀,既有助于神志虚静,也有助于重心下沉,有利于重心中定。
5、分清虚实、重心中定
分清虚实先从分清两腿的虚实入手,置体重于左腿,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置体重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虚实转换,须严格掌握好动作过程,俟动作做熟后,再从分清大的虚实,逐步发展、提高到分清小的虚实。分清大的虚实,即如出手的过程,是由虚到实的过程;收手的过程,是由实到虚的过程。虚,一般体现在动作过程中;实,体现在到达定式之时。然后进一步要求分清小的虚实,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主要是在两手两臂产生麻、胀、沉等气的感传以后,开始有松沉之劲时,沉劲的集中就是实,沉劲的分散或转移就是虚,逐渐做到时时处处都可以有沉劲的集中和转移,也就时时处处都有虚和实的机动灵活的转化,以至可以在周身节节贯串。
太极拳的重心中定是靠“沉气”和机动灵活的调节虚实,两腿所以要分清虚实,就是为了把身体重心垂直到地面,定位在实腿上,虚腿则备作随时可以调节。“沉气”是为了把身体的重心下降到腰以下,不浮在腰以上的[已过滤词语],比较不容易偏离垂直的中心位置。
6、动中求静、内外俱练
内外俱练就是既重视做好缓慢柔和、连绵不断的动作形象,又重视呼吸运动与肢体动作相结合,这样不但使整个运动系统各组织器官(包括肌肉、骨骼和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又能使内脏各器官也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
太极拳既要求“精神能提得起”,又要求“神宜内敛”,这是掌握动中求静练法的重要保证。能提起精神,不萎靡不振,是为了保证能集中思想于按照太极拳的特点做好动作。神内敛,不贲张,也还是为了保证太极拳的动作能体现各种矛盾转化的复杂过程。能够静得下来,就会意识到随着动作的缓慢柔和,呼吸也在逐渐由粗而细,由短而长,由浅入深。这就有条件可以在有意识的指引动作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做腹式深呼吸,并逐步使动作过程与腹式呼吸能较好地协调,将意识、动作、呼吸三者逐渐趋于一致,也就是拳家所谓“意之所指,即气之所至”。到此境界,自然会神清气沉,心身舒畅。
